周耀群 音乐考研直通车baidu百家号请点击右上方“重视”咱们
这篇文章内容选自中心音乐学院周耀群教授的《西方音乐简史》
三、晚期浪漫乐派
晚期浪漫乐派的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创造于世纪之交(1890—1910)。他们作品中的巨大的音乐规划、高度的技巧,高度严峻的精力重负与玩世的“旷达”都是世纪末的年代特征。
马勒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一个犹太人家庭。年少显出音乐才干,15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对布鲁克纳的音乐深为欣赏。19岁起先后在布拉格、莱比锡、布达佩斯、汉堡担任歌剧院指挥,并初步创造。1897—1907年直承受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这一重要职位,他与一批超卓的音乐家协作,改动歌剧院正本的肤浅习气,前进了歌剧表演的水平,使其变成欧洲名列前茅的歌剧院。因为他在艺术上严肃需求,决不让步,因而树敌过多,1907年被逼辞去职务。此时他年仅四岁的长女夭亡,自个被确珍为患有不治的心脏病。这今后赴美国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爱乐乐团指挥,1911年因心脏病在维也纳去世。
马勒是维也纳的交响乐大师部队中的最终一位作曲家。他创造了10首交响曲、歌曲——交响曲《大地之歌》和三部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亡儿之歌》,《青年魔角之歌》。
马勒的交响曲具有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哲学性的雄伟的构思,无量的篇幅,凌乱的规划,标题的性质,需要巨大的乐队演奏。马勒是充溢了社会道德责任感的艺术家,他期望经过自个交响曲的精力和道德作用去“创造世界”。他的作品的主题中既有:大天然、民间传说、人类的爱、诗意,又有命运的苦楚挣扎、无尽的沉痛,死的静谧和对对岸的神往,体现出世纪末的精力待征。
马勒又是一位抒发诗人,继舒柏特、舒曼之后创造了声乐套曲,他的套曲《旅行者之歌》充溢着舒柏特式的盼望,《青年魔角之歌》是在德国民间诗歌的启示下写的,还有悦耳的《亡儿之歌》,它们都以管弦乐队配乐。
马勒把歌曲与交响曲联系起来,打开了贝多芬创始的声乐交响曲的概念。他的交响曲中有四部用了人声。作为他交响曲创造全体前奏的《第一交响曲》的主题材料来自《旅行者之歌》,第二、三、四交响曲参加了独唱、合唱,唱词选自《青年魔角之歌》,第五、六、七交响曲虽没用声乐,但音乐上与《亡儿之歌》有关,第8交响曲,即“千人”交响曲,重用了巨大的合唱队,根据我国唐诗译著创造的《大地之歌》被称为“歌曲——交响曲”。
马勒的交响曲渗透着奥有利地势盛行歌曲、舞曲和波希米亚的民歌腔调。长线条的旋律构成抒发个性,和声赋有体现力,管弦乐颜色活络丰厚。
理查;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生于慕尼黑。父亲是圆号手。虽从大学习音乐,但未进音乐学院,结业于慕尼黑大学。16岁写出交响曲和四重奏。他先后在迈宁根、慕尼黑和魏马等地任乐队指挥。1898年起为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1919—1924年任维也纳歌剧院总辅导。1933年被德国纳粹录用为国家音乐局总监。1935年因与犹太剧作家协作歌剧被革职。战后移居瑞士。
在器乐音乐领域,施特劳斯尽力于交响诗创造,大有些写于19世纪。首要交响诗有《死与净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艾伦施皮格尔》、《唐璜》、《唐;吉诃德》、《英豪的生计》。两部标题交响曲是《家庭》和《阿尔背虑焕牡鹘》。20世纪初,他转入歌剧创造,《莎乐美》、《埃莱克特拉》和《玫瑰骑士》为首要作品。
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受李斯特同类体裁的启示,他有的交响诗标题是归纳性的,可是没有李斯特作品的严厉的道理性;而柏辽兹式的富于细节描绘的标题性更契合他的品性,在文学天然主义的影响下,他的描绘甚至打开成音响的仿照,如:《唐;吉诃德》中羊群的咩咩叫声,主人公斗风车的“空中飞翔”等。他归纳了从莫扎特到瓦格纳的古典——浪漫主义大师的音乐技巧,管弦乐队织体高度凌乱而又精美细腻,方法规划活络。一些作品变成检测现代管弦乐队的试金石。
施特劳斯这位世纪末的技巧大师并没有归纳古典—浪漫主义的精力内容。与同年代的马勒不一样,他没有年代社会道德的重负,他不需要抱负,只着眼于现世,常取袖手傍观的情绪嘲讽世人。他狂妄的自个主义在《英豪的生计》和《家庭交响曲》中体现得酣畅淋漓。而《莎乐美》和《埃莱特克拉》中的病态的狂乱情感更典型地闪现出世纪末的艺术特征。
四、19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歌剧
法国大歌剧和抒发歌剧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变成欧洲重要的歌剧艺术中心。格鲁克的歌剧变革,法国大改造的骚动,中产阶层的解放,和拿破仑帝国的城市文明日子打开都为歌剧打开供给了条件。大改造时期,巴黎的中产阶层阅历了压榨与解放,所以他们特别偏疼“解救歌剧”(rescue operas),其情节常是忠诚的爱人甘心冒悉数风险去解救身陷囹圄的英豪。如凯鲁比尼(luigi cherubini, 1760—1842,意大利作曲家)的《两天》和在歌剧创造方面敬佩凯鲁比尼的贝多芬创造的仅有一部歌剧《菲岱里奥》。
19世纪20年代呈现了大歌剧(grand opera)。这是一种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史诗或前史性内容,带有芭蕾舞,注严峻局势,运用大合唱和大的管弦乐队。作者有时为了寻求颤动的舞台作用和跌宕的情节不吝牺牲戏曲打开的逻辑。奥柏(daniel auber,1782—1871,法国作曲家,凯鲁比尼的学生)的《波蒂契的哑女》可称为第一部大歌剧。
而使大歌剧在30年代影响广泛的是梅耶贝尔(giacomomeyerbeer,1791—1864)。这位德国人起先写作意大利歌剧,后来专心研讨法国前史和艺术,创造了《恶魔罗勃》、《胡格诺教徒》、《先知》和《非洲女》等作品。他的歌剧声乐个性绮丽,寻求大乐队,多喜用升降号的调性,转调频频,寻求舞台戏曲作用。法国大歌剧对法意两国的许多重要歌剧作家都发生了影响。
一起罗致了大歌剧和喜歌剧的要素,法国作曲家在19世纪下半叶又创造出一种新的歌剧体裁——抒发歌剧(opera-lyrique)。抒发歌剧多有牵悦耳心弦的故作业节,感染人的旋律。作曲家们重又选择了那些闻名的恋爱故事作为歌剧体裁:托马(ambroise thomas 1811—1896)的《迷娘》、古诺(charlesgounod, 1818—1893)的《浮士德》和《罗米欧与朱丽叶》、马斯内(jwles massenet,1842—1921)的《曼侬》、圣桑(cainillesaint—saens,1835—1921)的《参孙与达里拉》。
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的《卡门》也是创造于这一时期。尽管它初演并不成功,但如今是最盛行的一部法国歌剧。比才对立其时歌剧的伤感或神话的故作业节,他选材方面的实际主义倾向预示了19世纪末的歌剧新潮流。《卡门》戏曲场景和音乐体现出异国情调(比才前期歌剧已有此特征),赋有体现力的颜色性旋律,激烈的西班牙节奏,清楚的配器,构成一种新鲜的音乐个性,音乐在体现人道的本质和热情方面的成功,使其变成一部完满的抒发凄惨剧。
从罗西尼到威尔第
19世纪意大利音乐家比以往更专心于歌剧体裁。意大利歌剧的打开没有德奥或法国音乐中的急进浪漫主义的倾向,它更多的是依照自个民族、体裁的传统天然地连续演进的,浪漫主义要素只是逐步地渗透进意大利歌剧打开中的。19世纪意大利歌剧仍分类为正歌剧和喜歌剧。选用分曲的音乐规划。
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是19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歌剧作曲家。他有超卓的舞台戏曲才干和写作旋律的天资,创造速度便利,18—32岁之间竟写出了32部歌剧。他的喜歌剧机警、明快、典雅,层出不穷地逗乐。《塞维利亚理发师》被称为意大利喜歌剧之冠。其间布满着如同永不会干涸的旋律乐思和生动急嘴唱段。在正歌剧方面,罗西尼相同获得成功,他的《奥赛罗》遭到等待,致使后来威尔第要重写这一体裁。1829年他在巴黎创造出《威廉退尔》后,目睹了法国大歌剧的鼓起,他在终身的后40年里永久搁下了歌剧创造之笔。
19世纪上半叶的另外两位歌剧作曲家是贝里尼和多尼采蒂。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写有十部歌剧,首要的有:《梦游女》、《诺尔玛》和《清教徒》。他的旋律舒展而天然高低,具有质朴而极富感染力的美丽线条。他的个性影响了肖邦、柏辽兹和瓦格纳。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与罗西尼几乎一起走上歌剧创造的路途,可是直到贝里尼去世今后的三四十年代,他的作品才广泛遭到等待。他有与罗西尼类似的戏曲和旋律才干,他的喜歌剧虽未抵达罗西尼歌剧的高度,可是他却创造了许多这类体裁的优良作品。他的七十部歌剧中闻名的有:《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爱的甘醇》和《唐帕斯夸莱》。
威尔第
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生于意大利北部巴塞托邻近的隆高勒,父为贫穷的小客栈主。他开始跟当地管风琴手学习。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选择后,从斯卡拉歌剧院艺术辅导拉维尼亚私家学习。从1836创造第一部歌剧《罗彻斯特》到1893年《法尔斯塔夫》的结束,阅历了57个年头的绵长艺术生计。前期的歌剧《纳布科》等,关于意大利脱节奥有利地势控制斗争的隐喻,使他的音乐变成民族精力的标志。50年代的几部歌剧使他获得了世界名誉。1860年意大利独立战争后,曾被选为国会议员。当他8十高龄时仍坚持惊人的创造力。
威尔第是一位真实的意大利音乐家,他以终身的勤勉创造,使意大利歌剧这种传统体裁方法,在欧洲音乐艺术快速打开的浪漫主义年代,不只坚持着民族的赋性,而且焕宣告勃勃的活力。他前期的歌剧以其间的一些合唱出名,如《纳布科》、《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等。从《路易丝;米勒》初步到1850年——1853年间创造的三部名作《利哥莱托》(又名《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标志着他歌剧创造的老到定型。威尔第中期创造吸收了法国大歌剧的成分,具有愈加雄伟的规划,更为全体性的戏曲观念。他在《假面舞会》、《命运的力气》、《唐;卡洛斯》中的探究,在《阿伊达》中究竟完成。《阿伊达》是受埃及总督托付,为1870年苏伊士运河的开幕典礼而创造的。他晚期的《奥赛罗》是三百年来意大利凄惨剧性歌剧的总结,而《法尔斯塔夫》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并排为三大闻名意大利喜歌剧。
威尔第的歌剧依照传统,一般选用前史体裁(只需《茶花女》以实际主义办法描绘现代社会),可是他坚持歌剧作为人道的戏曲的观念,处置体裁时,他首要注重的是以戏曲情节深化体现人的性格和激烈的热心,这与瓦格纳歌剧的浪漫性质与神话标志完全不一样。威尔第崇拜贝多芬,他继承了罗西尼、贝里尼和多尼采蒂的传统。坚持直接以质朴、火热的独唱声乐旋律作为歌剧最首要的体现前言,选用传统分曲式的方法,(在《奥赛罗》中他寻找到了更赋有戏曲性的将分曲联接起来的音乐办法)重唱与合唱都变成歌剧戏曲体现的有力的辅佐办法,管弦乐队简练有用。威尔第的歌剧发扬了意大利歌唱传统,前进了歌剧的戏曲体现才能,而且一向坚持着率直、崇高和火热的艺术特性气质。
真实主义歌剧和普契尼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在以法国左拉为代表的天然主义和意大利韦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意大利呈现了真实主义倾向的歌剧。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以韦尔加的同名小说创造了《村庄骑士》,列昂卡瓦洛(ruggieno leoncavallo,1858—1919)创造的《丑角》,都选用了真实主义的文学剧本,剧中人物来自社会基层,具有浓郁当地颜色,不讳忌描绘张狂甚至严格的强烈冲突,如背信、妒恨与凶杀。音乐个性仍坚持威尔第的传统,简练而且带有西西里岛当地颜色。威尔第在《村庄骑士》首演成功后说:“认为意大利旋律的传统现已结束的说法,不再是的确的了。”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是威尔第之后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身世音乐世家,入米兰音乐学院从彭奇埃利学习。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与马斯卡尼的《村庄骑士》参加同一歌剧竞赛而落选。1893以《曼侬;列斯科》成名,今后而接连写出《绣花女》(又名《艺术家的生计》)、《蝴蝶夫人》和《图兰多特》等名作。
普契尼的歌剧继承了威尔第的传统,遭到真实主义歌剧的影响,并归纳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音乐办法。普契尼的歌剧虽短少威尔第式的崇高气质,可是他以非常敏锐的戏曲感触,长于用音乐描写人物性格和创造出戏曲性的作用。他常用管弦乐队的主导动机为戏曲环境和人物的心境进行烘托,他避免欣赏调与宣叙调截然区另外传统处置,注重音乐的戏曲联接性,而在重要抒发期间则杰出广大流通的抒发欣赏旋律。他的《蝴蝶夫人》、《图兰多特》、《来自西部的少女》体现出他对东西方异国情调体裁和音乐的快乐喜爱。
五、19世纪的民族乐派
19世纪后半叶鼓起的欧洲的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有些,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打开写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主义时期,欧洲音乐并无显着的民族特征,而是泛欧洲性的。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民族知道逐步增强,民间音乐日益遭到我们的喜爱,异国情调的音乐也致使我们的快乐喜爱。
19世纪早年,俄国、波希米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和美国,尽管其间有的不乏丰厚的民间音乐本钱,可是没有自个的艺术音乐传统。他们表演的只是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这些国家的政治上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特别激起了文明的民族主义精力,推进了民族乐派的鼓起。民族乐派偏重在音乐中反映民族精力内容,以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体现民族特征。
捷克——斯美塔那与德沃夏克
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是捷克民族艺术音乐的奠基人。生于利托米什尔小镇,年少闪现出音乐才干,后久居布拉格学习作曲,并初步从事创造,他深受李斯特音乐的影响。1948年参加民族起义,1856年回来布拉格,以创造、指挥、谈论尽力于民族音乐师作。
斯美塔那一向尽力于捷克民族歌剧的创造。他的8部歌剧以《被出卖的新嫁娘》最为闻名。歌剧以捷克村庄为背就连仁慈、质朴的乡民,淡淡的戏曲讥讽;捷克村歌的旋律,波尔卡舞曲的节奏,别具风情的喝酒合唱,勾画出一幅新鲜的民族风情的日子画卷。《达里波尔》充溢着爱国的热情,《李布舍》则是对贤明公正的民族女先知的歌颂,今日仍是民族庆典必表演的剧目。斯美塔那后期的几部歌剧《两个寡妇》、《吻》和《隐秘》等持续坚持了民族性的倾向。
斯美塔那选用李斯特交响诗的体裁,以波希米亚人质朴、天然的气质描绘了捷克的前史和天然,写出了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套曲由独立成章的六首交响诗构成,之间又有形象和主题的联络。音乐中弥漫着民族热情,悦耳心弦,套曲中第二首《沃尔塔瓦》变成广为盛行的交响诗佳作。弦乐四重奏《我的终身》有自传性的标题,末乐章以高音泛音仿照了他晚年耳聋病发生时的苦楚。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ak,1841—1904)生于布拉格邻近的尼拉霍柴维斯,父为村庄小客店东和屠夫。在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三年后,1862起在布拉格民族剧院乐队演奏中提琴十一年。为合唱和乐队而写的爱国主义《赞歌》获成功后,专心从事创造,作品受布拉姆斯推举获官方奖学金。曾九次访英国,并旅德、俄指挥自个的作品表演,倍受等待。1891年获剑桥大学荣誉音乐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布拉格大学教授,十年下一任院长。1892年—1895年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创造了他最为盛行的旅美时期的几部作品。回国后尽力于教育和创造,培育出苏克、诺瓦克等后一代捷克音乐家。
德沃夏克的创造力旺盛,作品涉猎体裁广泛。他的歌剧具有很强的抒发气质,多在国内表演,首要作品是:《雅各宾党人》、《魔鬼与凯特》、《水仙女》和《阿尔米达》。
德沃夏克在罗致民间音乐材料方面不像斯美塔那会集于捷克,而是以更广大的斯拉夫民族民间音乐来丰厚自个的音乐言语。他的两集16首《斯拉夫舞曲》不只有捷克民间舞曲,还包括斯洛伐克、波兰的民间舞曲,乌克兰的民间叙事曲更是他特别宠爱的。
德沃夏克关于一起个性的民间音乐的活络性,使他在美国短短几年,就很快了解吸收了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美国时期作品中《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和《f大调四重奏》(op96)既有作者对美国繁忙的都市和恬静村庄的感触,对黑人、印第安人的深化形象,又有异乡作客的思乡之情。《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他最厚意悦耳的作品。他对黑人、印第安人音乐的情绪,对美国艺术音乐的打开有重要启示意义。
德沃夏克尽管创造有交响序曲《在大天然中》、《狂欢节》、《奥赛罗》、交响诗《金纺车》、《野鸽》等,可是仍是以交响曲作曲家而闻名。斯美塔那以描绘性和音画性的标题交响诗超卓,而德沃夏克以质朴、天然的交响曲见长。他以杰出的音乐规划感,将民族的新鲜节奏,浅显歌唱的旋律天然地溶于传统的交响曲体裁之中。他的《第8g大调交响曲》具有诱人的田园气味。而体现捷克公民坚决、坚强性格和意志的《第七d小调交响曲》是他最成功的交响曲。
挪威——格里格
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是北欧民族乐派中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15岁考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四年的学习使他遭到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结业后回国与挪威作曲家诺德拉克(挪威国歌的作者)一同兴办音乐会社,决计走民族主义的音乐路途。他两次造访意大利,1870在罗马与李斯特相识,作品受李斯特的欣赏鼓舞。多次访英表演获得成功。1874年头步获得挪威政府公布的年金,辞去教育与指挥职务,专心从事创造。后半生大有些时刻在卑尔根邻近乡居中度过的。
格里格较少创造大型作品,而擅长小型体裁方法。他曾说:“像巴赫、贝多芬那样的艺术家在高山之巅缔造了教堂和寺庙。而我谨期望,如易卜生在他晚期的一部戏曲里所说的,为我们构筑几座或许他们会感到悠闲夸姣的栖息之宅”。他的钢琴曲,特别是钢琴抒发小品(共十册)和歌曲是格里格最有代表性的创造。其间既有北方区域挪威的天然容颜,村庄山民的日子,又有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他力求以音乐勾勒出一幅幅恬静优闲、质朴闲适的挪威民族日子小景。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挪威的民间性的音和谐舞曲节奏。他不满足于德国的浪漫主义和声,而是根据民歌的调式创造出新鲜、颜色明快的民族性和声。
他为易卜生的愿望诗剧《培尔;金特》的配乐以诱人的民族颜色性的乐思和柔软的抒发气质,与易卜生的严肃和辛辣的讥讽戏曲生动地交融在一同。他不多的大型作品中,《a小调钢琴协奏曲》以其新鲜浓郁的民族个性及简练的表达而独具特征。
芬兰——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是芬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就学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学习。1899年创造交响诗《芬兰颂》,变成芬兰民族精力的标志。他创造的交响诗反映出激烈的民族倾向,许多作品都选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列瓦拉》,如四首《卡列瓦拉传奇》和《塔皮奥拉》等。
西贝柳斯音乐中的阴沉、苍凉、突兀多源于他关于北欧大天然的深化感触。他并不直接引证或仿照民歌的个性。他的7首交响曲,代表着浪漫主义年代对这种体裁的最终探究。他尽管日子到1957年,但首要创造时期则在1925年早年。
俄国——从格林卡到斯克里亚宾
俄国尽管有丰厚的民间音乐本钱和宗教音乐的传统,可是在艺术音乐方面,长时刻是输入意、德、法的音乐,作为上层社会的奢华品。从19世纪初初步,俄国相继呈现了一批批具有觉悟的民族知道的音乐家,使俄国的艺术音乐有了较大的打开,在19世纪末的音乐舞台上,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已占有了不可以无视的方位。
格林卡
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24岁初步标准学习作曲,先后几回到意、德、法游学,曾与柏辽兹亲近交游。在米兰时,因为怀念祖国,发生了创造一部真实的民族歌剧的主意。歌剧《为沙皇牺牲》(又名《伊万;苏萨宁》)描绘一位一般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选用了民间音乐的材料,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可是究竟仍是被招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已具有典型的俄罗斯个性。管弦乐愿望曲《卡玛林斯卡娅》以两个比照性格的主题作双主题变奏。柴科夫斯基曾指出:“一切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娅》愿望曲中孕育出来的,这正如橡果孕育出橡树相同。”
俄罗斯民族乐派第一代音乐家中的另一位代表是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 1813—1869)。他在歌剧《水仙女》和《石客》中现已知道到用音乐表达俄罗斯言语的疑问,他的宣叙的个性影响了穆索尔斯基。
五人团
五人团(或称“强力集团”)是六七十年代呈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谈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他们大都不是专门从事音乐的作曲家,而是在业余时刻里从事创造,集体研讨作品,交流艺术思维和创造经历。与同年代的俄国西方派音乐家如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w-binstein)等比较,他们是自觉的民族主义的音乐家。
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37—1910)在音乐艺术上的民族抱负曾遭到格林卡的鼓舞。1861年起他变成五人团的核心分子,他不只为同行拟定创造方向,还详尽谈论他们的作品。1862年他创建免费音乐学校,在学校举办的交响音乐会上介绍同行的新作品。他创造有两首交响曲、两首交响诗(《俄罗斯》、《塔马拉》和东方颜色的钢琴愿望曲《伊斯拉美》等。
居伊(zesar kjui,1835—1918)是军事工程学家。创造有歌剧和艺术歌曲,但首要在音乐谈论上具有影响,热心宣传“新俄罗斯乐派”的思维。
包含丁(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从小对科学和音乐体现出相同的快乐喜爱。医学院结业后,变成有机化学教授,并出书科学论文。1862年结识巴拉基列夫后,业余学习和创造音乐。首要作品:歌剧《伊戈尔王》、第一、二交响曲和交响音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他不直接引证民歌,可是音乐中却充溢着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气味和东方颜色,艺术上具有创始性。
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是五人团中最赋有特性和创造的作曲家。他身世贵族,但极力撑持农奴解放,扔掉自个的工业,使农人不付赎金而获得份地。1857年结识巴拉基列夫后辞去军职,参加五人团。他学习音乐首要靠自学。贫穷失落的日子和不充分的音乐练习影响了他音乐才干的充分发扬,许多作品都未结束。可是他的音乐中的特别创始性对欧洲音乐打开具有重要前史意义。
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它具有一起期俄国一些文学作品的实际主义倾向和深化的心思描写。忍耐哀悲苦楚的俄国公民变成歌剧的首要人物,以罪恶办法篡位的沙皇鲍里斯所饱经的心思浪费被体现得有板有眼。在音乐的民族性上,穆索尔斯基未停留于表面的寻求民歌个性的腔调,而是留心以俄罗斯言语的音韵行腔,运用俄罗斯调式,并构成俄罗斯调式和声,因而打破了欧洲巨细的体系。
在器乐创造上,他不沿用西欧的传统规划办法。根据亡友画家哈特曼十幅画创造的钢琴组曲《博览会上的图像》超卓地展示出绘画的意境和形象。此作被许多作曲家改编为管弦乐,其间拉威尔的改编本最闻名。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还有:歌剧《霍万兴那》、交响愿望曲《荒山之夜》和一批实际主义倾向的艺术歌曲,如:《跳蚤之歌》、《孤儿》、《死神之歌与舞》和《神学院学生》等。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1844—1908)是五人团中年纪最小、音乐涵养最全部的一位成员。他在水兵士官学校结业后,曾作为水兵尉官在海上飞翔。参加五人团后初步创造,1871年被聘为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后,对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和配器法进行吃苦有用的坚强自学研讨。他先后为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配器,在学生格拉祖诺夫协助下,结束了包含丁的《伊戈尔王》,并为之配器。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也是由他收拾润饰出无缺的表演本。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十几部歌剧大多选材于民间神话、神话,如《雪姑娘》、《圣诞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和《金鸡》等。首要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和《俄罗斯复生节愿望曲》。他的音乐以清楚、颜色艳丽的管弦乐配器著称。著有《和声学有用教程》、《管弦乐原理》等教科书和自传《我的音乐日子》。他的学生中闻名的有格拉祖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生于沃特金斯克。早年学习法令,后在司法部任职,23岁入新树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结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一次失利的婚姻使他身心处于严峻溃散的边缘。喜爱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富孀梅克夫人的大方赞助,使他得以赴意大利、巴黎和维也纳旅行,并扔掉教育专事作曲,他与梅克夫人约好永不碰头,他们留下的上千封通讯变成研讨柴科夫斯基的宝贵材料,19世纪80年代他已抵达作业的顶峰,作品在整个欧洲表演,可是郁闷心境日渐。1893年在彼得堡指挥他的《第六交响曲》首演,数日后俄然去世。
在同年代俄国作曲家中,柴科夫斯基是涉猎西方音乐体裁最广泛的,而且罗致了许多西方的音乐方法言语传统经历。尽管他有时也选用俄罗斯民歌腔调,可是在作品体裁和音乐个性上,并未故意寻求民族化和民间性,因而被认为是与五人团的民族主义相敌对的世界主义者。可是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他的音乐布满着天然流显露来的俄罗斯民族气质。
柴科夫斯基在五人团影响下写了一批标题性管弦乐作品:愿望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交响愿望曲《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12序曲》、《曼弗雷德交响曲》等。柴科夫斯基像门德尔松所做的那样,坚持在古典奏鸣曲式快板的呈示、打开、重述的三部规划中表述他的音乐思维。他的音乐言语不是描绘性的,在《罗米欧与朱丽叶》中,他是以尊贵的劳伦斯神父、两家族的世仇和两位青年的恋爱三个方面来归纳出这部莎士比亚戏曲的。
柴科夫斯基最超卓的创造体裁是交响曲。他在第四、五、六交响曲中树立了自个浪漫主义交响曲个性。他以这种庞大的器乐方法道理性地表达一般人的精力进程,命运的重压、苦楚、欢喜、神往,难以排解的郁闷,一系列心境对照构成心思的戏曲。这些既暴显露作者自个的日子领会,且不失人类精力的典型意义。音乐中热心、率直和浓重的郁闷感人至深。语调般显着高低的亲热旋律,高旋低回的摸进,从详尽入微的乐句到艳丽高潮的澎湃戏曲性气势和精彩的配器都是其音乐魅力地址。
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以详尽刻划人物心里见长,旋律具有俄罗斯抒发浪漫曲的特征,乐队以交响办法烘托戏曲高潮。其他首要作品还有芭蕾舞剧《天鹅湖》、《睡佳人》、《胡桃夹子》、《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和钢琴套曲《四季》及一百多首艺术歌曲。
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是俄罗斯闻名钢琴家和作曲家。就学于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因为第一交响曲创造失利等缘由曾一度对自个的作曲才干损失决心,得到尼古莱;达尔医生的催眠医治才有所好转。几个月后写作《第二钢琴协奏曲》获得极大成功。此后进入创造的旺盛时期。活泼于俄国和西方音乐舞台,20年代末侨居美国。
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交响诗《死岛》、《帕格尼尼主题愿望曲》和《交响舞曲》等。
拉赫玛尼诺夫前期创造受柴科夫斯基的激烈影响。把西方的音乐体裁技巧与俄罗斯个性的音乐言语联系起来。像柴科夫斯基相同,他力求用音乐体现一般人的思维情感,音乐中常常具有愿望与忧伤的冲突,音乐表达诚挚浅显。他音乐中最赋有魅力的是澎湃广大的抒发气味的旋律。这些俄罗斯个性的悠长旋律,常常获得泪眼柔肠般酣畅淋漓的抒发,其间既有歌颂,又有诗意般的愿望和无言的郁闷。
斯克里亚宾
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是与拉赫玛尼诺夫同年代的作曲家、钢琴家。结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音乐与俄罗斯的联络并不亲近,而遭到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影响,并具有晚期浪漫主义的倾向。
他热心于哲学研讨,用音乐表达自个的哲学观。他的《第一交响曲》把艺术当作改造世界的力气来尽情歌颂,《第三交响曲》以纯哲学性的标题“神明之诗”表达,从迷糊的创造抱负直至高昂严厉的自我确证的精力打开进程。《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则是前面几部交响曲接连展示的敌对进程的抉择性最终时刻——远离世俗的安适的创造而进入“狂喜”的“最高”精力境地。作品实践上是单乐章交响诗,充溢了哲学性的音乐主题。
斯克里亚宾创造后期受神智学崇奉影响,为了表达奇妙哲学思维,他方案选用所谓“奇妙和弦”作为他的和声基础。在后期的首要作品《火之诗“普罗米修斯”》中,甚至运用“颜色键盘”将不一样颜色投射于幕上,将光色、音乐、戏曲、宗教混为一体。
六、法国“形象主义”音乐
形象主义绘画呈现于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由谈论家对莫奈的画《形象——日出》的讪笑的批判用语而得名。形象主义画派扔掉绘画中庞大的、戏曲性的主题,他们绘画的主角是光线。他们走出画室,在一天的不一起间去画干草垛、睡莲或云彩。这种“新天然主义”的艺术不需求精确的仿照天然,它偏重光线和颜色而避免显着归纳。
标志主义诗歌于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昌盛起来。波德莱尔、马拉梅、兰波和魏尔兰等标志主义诗人,以暗示多于说明,宛转多于畅尽的发扬的艺术办法,去表达自个心里的隐秘。他们寻求在半明半暗的错综复杂中让读者对作品的深意若有所悟,他们偏重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构成的音乐作用。
世纪之交的形象主义乐派,从称号上已体现出与同名画派的亲近联络,可是它遭到标志派诗歌的启示影响或许更大。
德彪西
德彪西(achille—clande debussy,1862—1918)生于巴黎邻近的圣热尔曼。在巴黎音乐学院承受传统的古典浪漫主义个性的音乐教育。22岁时获得罗马大奖,之后不久在学术上体现出对德国音乐传统和瓦格纳哲学思维的反抗。他对立巨大的音乐方法,认为古典奏鸣曲式是过期的程式,与其时盛行欧洲的瓦格纳式的庞大结壮方枘圆凿。他认为:法兰西音乐是明澈、高雅、俭朴和天然的披露。法兰西音乐的意图,首要就是要使我们开心。肖邦《夜曲》的颜色,李斯特后期的钢琴曲对他发生影响。移索尔基的音乐言语使他获得启示。巴黎饱览会上的爪哇“加美兰”乐队给他带来新鲜感触。他与标志主义诗人马拉美交游甚密。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都带有标题:《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云”、“节日”、“海妖”)、三首交响素描《海》和《意象三首》。与浪漫主义的标题音乐不一样,这些作品中没有戏曲或情节性,没有深化的情感,代之的是瞬间的心境或气氛,标题只需辅佐的提示作用。这些作品都以大管弦乐队演奏,但很少呈现健壮的音响。弦乐分部细腻,木簧杰出特性音区独奏音色,加之斑澜的冲击乐器,构成迷糊的颜色的世界。
德彪西的钢琴曲《版画》两集《序曲》和两集《意象》中,宽广的二、四、五度平行进行,经过踏板获得混合音响,创造出形象主义钢琴音乐新个性。
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剧词选自标志主义的戏曲,人物的身份,意向迷糊,田园个性的宣叙腔调,联接的管弦乐背就连乐队间奏暗示神密的戏曲进程,构成一部梦境般的戏曲。
德彪西的音乐言语为二十世纪作曲家翻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寻求颜色与迷糊的一起,他创造出新的和声办法,脱节了功用性的和声,常运用传统规则阻止的、树立在相邻音级上的平行和弦。他虽未完全脱离大、小调体系,但许多选用全音阶、五声响阶及中古调式。德彪西与瓦格纳从相反的方向将欧洲几个世纪打开起来的和声传统,面向互解的边缘。
拉威尔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生于西布雷。14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他的不契合传统规则的和声开罪了巴黎学院派,他曾四度竞赛罗马大奖,三次落选,第四次在预赛中即被撤消资历。这时他已写出几部被公认的创作。初度世界大战时刻在前哨驾御救助车。战后在本国赢得最重要的作曲家方位,出访表演特别遭到英、美听众的等待。
拉威尔一般与德彪西一同被归为形象派。因为他们的艺术首要意图都是寻求感官的美。他们都被天然的颜色所招引,都喜爱中古调式和异国的别致演奏和音阶。可是他的创造办法与德彪西的差异也恰当显着。他的大有些音乐有亮堂的光彩,节奏尖利,旋律广大、亮堂和直爽,更尊敬古典方法,配器清楚,与德彪西的微小迷糊构成比照。
作为20世纪超卓的钢琴作曲家,他打开了李斯特的传统,代表作品有《为一个死去的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水之游戏》、《镜》和《小奏鸣曲》。
拉威尔创造中较为重要的是管弦乐作品,首要包括:《西班牙狂想曲》、《鹅母亲组曲》、《达夫妮和克洛埃》、《圆舞曲》、《波莱罗》。
第七章 20世纪音乐概述
20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剧烈骚动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物质和精力文明带来史无前例的浩劫。天然科学和
人文科学的快速打开,不断更新着我们的观念。社会化的大出产、经济的大惨白和灵敏增加改动着我们的日子、心思和思维方法。
西方音乐在20世纪呈现出多样化的绚丽局势。关于传统的置疑和割裂,不只体如今对19世纪音乐的反叛,甚至扔掉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音乐原则。在这个“一般人的世纪”里,作曲家们寻求特性的充分展示,他们不再依照同一的思维和办法去创造。即便在一个“主义”或“门户”的旗号下,不一样代表人物的个性也是大纷歧样。西方音乐自律的性质向极点打开,音乐扔掉传统审美方法,实验探究别致的办法、音响,致使音乐与听众的隔阂逐步加大。当然还有许多作曲家仍然在传统基础上持续打开。
一、1945年早年
现代的初步
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头几年中,欧洲呈现了几部颤动一时的作品,它们标志着长达一个世纪的浪漫主义的结束,一个独特多变的新的音乐年代的初步。
在20世纪的艺术之都巴黎,闻名的俄罗斯艺术表演生意人佳吉列夫组织了一批作曲家、戏曲家和画家,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的表演时节,每年推出一些新颖的剧目。面临着巴黎听众关于俄罗斯个性音乐的日增的快乐喜爱,斯特拉文斯基先后创造了芭蕾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倍受赞扬。可是当他的第三部舞剧《春之祭》1913年首演时,观众被初始主义粗野凶狠的音乐和舞台表演员披着粗麻袋的短少传统美感的舞蹈震动了,呈现了剧场大骚乱的丑闻。
巴托克在1911年创造的钢琴曲《强烈的快板》中,把钢琴作为冲击乐器,用击打和捶击的办法替代钢琴传统典雅的技巧,加之二度密布音群的和弦,发生了强烈和骇人的音响。
《月迷彼埃罗》是勋伯格1912年创造的独唱套曲。我们了解的旧日喜剧中的恋爱失利者、丑角彼埃罗,孑立病态,精力迷糊地回想着曩昔。标志主义笼统的歌词,用说与唱紧密联系的“念唱”腔调吟出。
这三部附近年代呈现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呈现的对传统欧洲音乐反叛的浪潮。它们无视浪漫主义的火热炽情,形象主义的唯美静观,甚至千年来构成的音乐美的原则,也被无情地打破了。这三部开始听众如同是无法承受的作品,如今已被认为是20世纪的古典作品,它们代表着上半世纪的一些首要音乐倾向。
新的民族主义音乐
欧洲19世纪鼓起的民族主义音乐,在20世纪前半叶获得了新的打开。20世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不再只是依托传统的记谱办法记载民间音乐,他们经过录音机,新式的民族音乐学的新技能,更精确的记载下民间音乐的原貌。他们不是把民间音乐中不规则的当地归入艺术音乐的轨迹,而是珍惜这些一起的质量,并寻求民族的初始音乐灵性。20世纪民族乐派从村庄,也从城市音乐文明中罗致养分,他们选用20世纪的现代音乐技法、尖利的和谐音、冲击乐般的节奏和古代的调式。
匈牙利的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是新民族主义音乐的超卓代表,他集民族音乐学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于一身。经过对匈牙利民歌的深化查询,他指出“陈旧的匈牙利五声响阶是中亚、土耳其、蒙古和我国这个五声响阶大中心中的一个分支。”他尽利巴匈牙利音乐中那“不为我们所知的精力”作为作品的基础。广泛交融了古典、浪漫和现代的音乐技法,代表作品: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奇特的满大人》、《管弦乐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浦赛尔之后的两个世纪里,英国在音乐上一向静静无闻。以19世纪末的民歌运动为初步,20世纪美国呈现出一批批民族主义精力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的《迷语变奏曲》和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被认为是英国音乐复兴的标志。威廉斯(vaughan willliams,1872—1958)的创造坚持着地道的英国民歌个性,音乐言语内在、朴素、和谐,他写有九首交响曲。霍尔斯特(gustav holst,1874—1934)的大型乐队组曲《行星》则溶入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带有东方奇妙颜色。世纪中叶的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更多地吸收了欧洲各家特征,构成一种折衷的音乐个性,闻名歌剧《彼得;格兰姆斯》音乐抒发、俭朴。
短少专业音乐传统的美国,从向德国音乐学习、仿照走向老到。艾夫斯(charles ives,1874—1954)终身业余时刻闭门静心创造实验。他用美国传统腔调、复节奏、复调性和复织体,生动地体现了美国日子的映象。如《新英格兰的三个当地》、《第四交响曲》。但当我们发现他赋有创造性的音乐时,他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20、30年代美国鼓起的第二代作曲家,闪现出美国音乐的真实老到,如糠煜都、哈里斯、辟断顿、塞欣斯、汤姆森、斯蒂尔等。格什文异乎寻常而成功地将爵士、布鲁斯、黑人灵理引入艺术音乐。写出管弦乐《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歌剧《波吉与贝丝》。世纪中叶鼓起的新一代作曲家有:威廉;舒曼、卡特、巴柏、凯奇和巴比特等。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是初度世界大战后,欧洲乐坛时兴的一种音乐潮流。战争带来的社会、政治的剧变,心灵的伤口,致使了艺术趋向传统的回归。这是一场“回来巴赫”的“新巴洛克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效法18世纪作曲像亨德尔、库珀兰、斯卡拉蒂、维瓦尔第等的某些个性。他们以不一样于战前的方法否定着19世纪。他们极力架空浪漫主义音乐中那种激烈的片面性,把巴洛克音乐的客观、超然的要素作为自个艺术的原则。他们注重复调技法和18世纪音乐体裁方法的运用,在仿照曩昔音乐个性的一起,选用现代作曲技法。他们尽力脱节文学、绘画与音乐的联婚,建议纯音乐,认为音乐的意图就是要树立起本身的次序。
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是新古典主义运动的重要建议者。这位《春之祭》的作者战后的新作是芭蕾音乐《浦契涅拉》,这部作品温静、古雅的个性与《春之祭》的粗野、凶狠构成激烈比照,这种个性的急剧改动令巴黎的观众又一次大为惊奇。他历时30年的新古典音乐个性时期音乐寻求客观、冷酷沉着,他认为对艺术控制、捆绑得越多,研讨得越多,它就越安适。可是他仍是坚持着创造前期歌剧音乐时构成的节奏的创造性,复调性的和声对乐器组合的探究等特性。首要作品是:《诗歌交响曲》、《d调小提琴协奏曲》、舞剧《阿波罗》、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c调交响曲》和歌剧《浪子的终身》等。
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几乎运用了一切的传统体裁进行创造,并为差不多一切常用的乐器写出了重要作品。他研究文艺复兴宗教变革时期到巴赫的复调音乐传统,偏疼对位的织体和控制稳当的不好和谐声,音乐的抒发性隐含而不露出。
法国作曲家萨蒂(erik satie,1866—1925)是德彪西的同代人。他认为法国音乐大约是朴素、简略、天然、清楚、普通的,他的观念影响了一代法国作曲家。1920年法国记者科莱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俄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其间谈论了六位青年作曲家的音乐会。他们是涅格、米约、普朗克、奥里克、杜列和泰费尔。六人团作为创造集体活动的时刻不长,他们不一样程度上受萨蒂和新古典主义影响,音乐个性打开倾向却差异很大。他们的代表性作品有米约的《巴西组曲》、奥涅格的《和平洋231号》和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
体现主义
体现主义艺术最早呈如今绘画、诗歌领域,于一次大战前拓宽到音乐领域。体现主义音乐的首要代表人物是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和韦伯恩(anton webern,1883—1945)三位作曲家,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0世纪体现主义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像浪漫主义音乐相同,体现主义力求体现片面的心里感触,偏疼严峻独特。而与浪漫主义不一样的是体现主义的创造常常源于心里深处激烈的激动,经过心灵的潜知道对实际的感触进行夸大、变形。它的体裁中的现代社会的人,一般处于难以脱节的心里冲突、严峻、焦虑和惊骇之中。
勋伯格的音乐从晚期浪漫主义 ,逐步扔掉了调性。可是脱离了调中心和转调,也就失掉了传统的音乐组织方法。他经过写低矮的乐曲,依托音乐以外的文学、戏曲去构成音乐作品的方法。在过渡探究之后,他总算寻找到一种新的替代调性来组织音乐的办法——一种用12个音的作曲办法,这些音只需彼此之间的联络,没有中心音——主音。每首作品中作曲家把半音阶上的12个音依照必定的次序摆放,称为作品的“音列”或“序列”。这个序列中的各音可先后呈现构成旋律,可一起呈现构成和声或对位。音列可以倒过来构成影子,从后向前构成逆行,或倒过来从后向前构成逆行倒彩。其间任何一音在其他十一个音没有呈现之前不得重复,保证12个音平等重要而不杰出任何一个音。节奏音色和力度,可以以任何方法呈现。十二音技巧在具体实习中有林林总总的改变,但在某种意义上,用这种办法写的乐曲可以称作该曲根柢音列的无量变奏。这种脱节了调性的音乐组织办法,在第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发生了较广泛的影响。勋伯格的十二音的代表作有:他的第一部完全用十二音的作品《钢琴组曲》,他仅有的一部用此技巧为无缺的乐队写的《乐队变奏曲》和《华沙幸存者》(为说白、合唱和乐队而作)等。贝尔格的闻名歌剧《沃采克》将古典曲式、主导动机与无调性的音乐和十二音的音乐联系起来,念唱与传统唱法相间,常常呈现调性音响的音列。
这部体现主义个性的歌剧具有激烈社会批判性。韦伯恩把勋柏格的十二音规则运用得愈加完全、更理性化,因而使他的音乐言语愈加笼统,带有更多的实验性。
前期的实验音乐
20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已暴显露实验性的倾向,作曲家的实验已不只是停留在乐音的体系之内。他们企图不坚决或跨越传统乐音体系进行创造。
捷克作曲家哈巴(alois haba,1893—1973)的创造中许多运用了微分音音乐,即音程的最小单位不是半音音程,而是小于半音的1/4音或1/6音。他的带有民族个性的歌剧母亲》是以1/4音体系写成。美国作曲家帕奇(harry partch,1901—1974)则把一个8度分为43个音级。他自个着手制造了许多乐器,专门用来演奏他的音乐。微分音音乐因为遭到传统乐器规划的捆绑,而且超出了一般人的辨音才能,因而没有太大的影响,可是后来的许多作曲家一向未接连在这方面的实验。
意大利世纪初鼓起的将来主义,偏重艺术体现现代机械文明,影响音乐领域呈现了时刻短的噪音音乐。意大利的鲁索洛(luigi russolo,1885—1947)声称“有必要打破朴实音乐的狭隘的圈子”,把往常日子中可听到的噪音作为音乐作品的根柢音响材料。
美籍的法国作曲家瓦雷兹(edgar varese,1883—1965)也遭到将来主义影响,认为在新的科学年代,音乐大约“从均匀律的音阶和乐器的捆绑中解放出来。”他的作品《高棱镜》、《积分》、《电离》、《密度21.5》等都与天然科学有关。与噪音音乐不一样,瓦雷兹新音响的实验首要是在冲击乐领域。《电离》顶用了约40件冲击乐器和两个警报器。它没有旋律,没有和声,按不一样性质的音色和音响规划而成:金属的、木头的、沉重的、轻盈的……50年代,凭仗新呈现的电子设备,他创造了《沙漠》、《电子音诗》等电子音乐。瓦雷兹降低了音高改变在音乐中的作用,而把音色、音响说到首位,这种测验对战后的音乐个性有重要影响。
二、1945年今后
前锋派与实验音乐
在1945年今后西方愈加绚丽的音乐门户个性中序列音乐最早遭到音乐界的广泛留心。二战时曾被阻止表演的新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作品,战后特特别使一批青年作曲家的好感。1946年他们集合达姆施塔特的“新音乐假期练习班”学习,研讨韦伯恩的音乐。摆开了战后序列音乐打开的帷幕。十二音音乐的有序性仅体如今音高上。50年代呈现的序列音乐,不只在音高上选用序列办法,在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也相同选用序列办法,因而它也称作“全体序列音乐”。韦伯恩的十二音作品《管弦乐变奏曲》把序列原则拓宽到节奏方面,为序列音乐打开打下基础,梅西安的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方法》被认为是第一部直正的全体序列作品。战后序列音乐重要代表人物是布列兹(pierre poulez, 1925—)、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巴比特(milton bab-bitt, 1916—)、诺诺(luigi nono, 1924—)等。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斯特拉文斯基也在50年代转向序列音乐。全体序列音乐因为其有序的数理实验性,而消弱了它的艺术可感触性,而且过于捆绑作曲家的创造力,它在70年代今后便式微了。很少再有作曲家选用严肃的全体序列办法作曲。
与音度有序性的序列音乐截然相反的另一个极点——偶尔音乐。它偏重非理性直觉、偶尔性及一时激动对音乐作品的抉择性作用。在创造偶尔音乐时,作曲家可以用掷骰子来抉择音乐材料,或偶尔选择音响构成乐曲。他们尽管组织乐曲的章节,但答应演奏者在演奏时安适选择演奏次序。因而,表演变成音乐的“偶尔”,乐曲每一次表演都会有不一样的容颜。偶尔音乐的代表、美国作曲家凯奇(john cage,1912—)的第一首偶尔音乐作品《改变的音乐》根据我国《易经》六十四卦,方案出64个音乐图式(包括音高、时值和音色),然后选用扔三个硬币的办法找出相应的六线形及其相应的音乐图式。钢琴曲《4分33秒》中凯奇扔掉了作曲家和演奏者对作品的控制已抵达极点,该作品仅有的音响竟是“演奏”时周围环境的动态。写作过偶尔音乐作品的还有弗尔德曼、布朗和斯托克豪森等。
电子音乐的呈现是二次大战后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发展。磁带录音的创造不只为储存和修改音响供给了便利的东西,也使电子音乐初步变为真实可行。40年代末巴黎的一批前期电子音乐实验者,使用录音磁带的拼接和放送的各种技巧“具体地”把作品创造在磁带上,而不是“笼统”地写在纸上,他们将这种音乐自称为具体音乐。1951年西德科隆电台树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他们选用振荡器宣告的音响把其作为磁带录音制造的电子音乐的音响材料。艾默特、斯托克豪森都在此进行过创造。60年代电平控制组成器面世后,大大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创造进程(磁带创造的电子音乐进程凌乱、耗时长)扩展了音响体现的规模,还可以现场即兴创造演奏。美国作曲家苏博尼克(morton subotnick,1933—)的组成器代表作是《月亮上的银苹果》。电脑音响组成的呈现为电子音乐的展示出更广大的路途。
20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许多作品中,节奏以传统上的布景方位,突现到前景的方位,变成音乐体现和构成的重要要素。而1945年今后的西方音乐对音色的探究则变成广泛的倾向。创造生计跨过世纪中叶的法国作曲家梅西安(oliviermessiaen,1908—)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二战?佣揭衾种新拗卵郑獭洞褐馈泛蟠蚩?0世纪的节奏办法。二战今后他转向音色的研讨,许多作品是以他录下的鸟叫声为材料,用节奏和音色体现出正本的颜色。战后的波兰作曲家潘德利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的弦乐曲《广岛受难者的哀歌》以运用新音色、音块办法而变成广为人知的作品。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的管弦乐曲《大气层》想创造一种没有“作业”只需“状况”的所谓“非曲式”音乐。许多的单个乐器声部交错在一同,构成稠密的织体音响。在新音色方面探究的作曲家还有希腊的希纳基斯、意大利的诺诺、贝里奥、美国的克拉姆。
60年代后期在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下,在美国呈现了间约派音乐。与高度有序、凌乱的序列音乐构成对照,精约派寻求音乐的极度俭朴,他们有意将节奏、旋律、和声和配器捆绑在非常小的规模内。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音乐的影响下,他们留心旋律与节奏的微细改变。
50年代末的第三潮流音乐,将传统的专业艺术音乐与民间或盛行音乐相联系的一种趋势。与前史上相同倾向不一样的是第三潮流保存了民间或盛行音乐的即兴特征。
70、80年代呈现了新浪漫主义,它秀丽着西方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嫌弃了四分之三世纪今后的一种回潮。新浪漫主义音乐又恢复了音乐的调性、功用、和声,并留心豪情体现,甚至常常引证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材料。一起音乐中选用了20世纪呈现的更丰厚的音乐言语、办法和个性,构成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联系。
一个走心的音乐考研之家
持续重视baidu百家号音乐考研直通车,后期许多真题福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