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医归纳考研大纲(2021年中医国家线)缩略图


2021中医归纳考研大纲(2021年中医国家线)

中综考研大纲

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归纳才能(中医)是为医学高级院校及科研院所接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讨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共同入学考试类别。意图科学、公正、有用地查验考生是不是具有持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根柢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级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良本科结业生能抵达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保证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讨生的招生质量。

l查询方针

临床医学归纳才能(中医)考试规模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力,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确诊学、中药学、丹方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力要点考査医学作业责恣知道础医学有些要点考査中医学的根柢理论常识及理论联络实践、医患交流才能、医学道德法规等根柢作业本质;基础医学有些要点查询中医学的根柢理论常识及理论联络实践的才能:临床医学有些要点考査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常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处置临床实践疑问的才能。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查验考生对中医学理论常识以及医学人文常识的掌控程度和运用才能。三个层次的根柢需求别离为:

1、了解回想:了解回想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丹方的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则、医学人文等常识,并精确了解有关概念和根来历理

分析判别:运用中医学的根柢理论和办法,分析说明病症发生打开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丹方、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别:运用医学人文有关常识,分析判别医患交流、医学道德法规等疑问

3、归纳运用:归纳运用中医学根柢理论和办法,阐释有关的理论疑问,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确诊立法、遣药处方、针灸医治;归纳运用医学人文根柢理论和办法,处置临床和医学研讨中常见的道德法规等疑问。

i考试方法和试卷规划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刻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刻为180分钟

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为闭卷、书面考试。

试卷内容规划中医基础理论约13%
中医确诊学约13%
中药学约13%
丹方学约13%
中医内科学约28%
针灸学约14%
临床医学人文精力约6%

四、试卷题型规划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 ? ?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ⅳ 查询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序文1、中医学的根柢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打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闻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分和打开。金元四我们,温病学派的首要奉献。

3、中医学的根柢特征(1)全体观念:机体本身的全体性,表里环境的共同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医治等方面的体现(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意义及其彼此联络,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意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根柢概念。
(2)精气学说的根柢内容: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改变,精气是六合万物彼此联络的中介,六合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使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全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特征的相对性。(2)阴阳学说的根柢内容:阴阳的敌对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彼此转化的意义及其在天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使用:阐明人体的组织规划、生理功用、病理改变,用于疾病的确诊与医治3、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根柢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特征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使用:阐明天然界的改变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络,五脏的生理功用及其彼此联络,五脏病变的彼此影响与传变,疾病的确诊与医治。(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构成的基础及首要特征。
3、五脏的一起生理特征,心、肝、脚、肺、肾的生理功用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一起生理特征,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用。

5、奇恒之腑的一起生理特征,脑、女子胞的生理功用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差异。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联络。
8、脏腑之间联络:脏与脏之间的联络,脏与腑之间的联络,六腑之间的联络。

(四)精气血津液精
1、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生成(3)人体之精的功用。

2、气

(1)气的概念。(2)气的生成。(3)气的生理功用(4)气机、气化的概念。(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构成、分布与首要功用。

3、血(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用(4)血的运转。

4、津液(1)津液的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分泌。(3)津液的功用。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联络(1)精和气的联络:精气互生互化。(2)精和血的联络:精血互生互化。(3)气和血的联络: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4)气和津液的联络: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5)血和津液的联络:津血同源。

(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体系的构成。2、十二经脉的称号、循环走向与奉告规则、分布规则、属络表里联络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4、奇经8脉的意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用。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用

6、经络的生理功用及经络学说的使用。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使用。

(七)病因与发病

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一起特征。(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征。(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征。(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征及病理体现。

(7)劳逸损害的致病特征及病理体现。(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构成缘由及其致病特征。

2、发病机制(1)邪正与发病。(2)表里环境与发病的联络。

(3)发病的类型。

(8)病机

1、病机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真假改变: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伪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真假搀杂等病机的概念、特征、构成缘由及病理体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坚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征、构成缘由及病理体现。

4、气血异常病机

(1)气血异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异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异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异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用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构成缘由及病理体现。

5、津液代谢异常病机

(1)津液代谢异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异常病机的内容:津液缺乏,津液的输布、分泌妨碍,津液与气血的功用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构成缘由及病理体现。

6、内生“五邪”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意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习尚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构成缘由及病理体现

7、经络病机

(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转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体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的概念。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汗水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牌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缺乏、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构成缘由及病理体现。

(3)六腑功用失调病机的构成缘由及病理体现。

(3)奇恒之腑功用失调的构成缘由及病理体现

(九)防治原则

1、避免

(1)未病先防。

(4)既病防变。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联络。

(2)看病求本的意义及意义。

(5)正治与反治的意义及其习气规模。

(4)标和本的意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办法及其习气规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5)扶正与祛邪的根柢概念、习气规模及其使用原则和办法。

(6)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根柢办法及其习气规模,补其偏衰的根柢办法及其习气规模。“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规则的意义及使用

(7)调整脏腑生理功用的根来历则和办法。

(8)调度气血的根来历则和办法。

(9)因时制宜、量体裁衣、因人制宜的意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确诊学

(一)序文

1、中医确诊学的首要内容:诊法、辩证、辨病、病案书写。2、中医诊察疾病的根来历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确诊疾病的根来历则:全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联系

(二)望诊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体现与临床意义。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的临床意义。

2、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体现与临床意义。

4、望姿势:常见异常姿势的体现与临床意义。

5、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的常见异常体现与临床意义

6、望躯体与四肢:胸胁、腹、腰背部?闹某<斐L逑钟肓俅惨庖濉?br>

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体现与临床意义。

8、望肌肤:常见肌肤色泽、形状的异常体现与临床意义。

9、望排出物:痰、涎、涕、吐逆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量的异常改变与临床意义。

10、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办法,常见食指络脉的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办法和留心思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归纳分析。

(三)闻诊

1、听声响:音哑与失音、语声重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審、喘、哮、气短、咳嗽、吐逆、呃逆、暖气、嗟叹、喷嚏及肠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自个日子史与家族史。

3、问寒热:寒、热的意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交游的概念、体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3、问汗

表证辨汗:表征无汗与有汗的临床意义。

里证辦汗:自汗、盗汗、大活、战汗、的体现特征与临床意义,里证无汗的临床意义。部分汗:头汗、胸怀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阴汗的体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问痛苦

痛苦的性质:肿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闷痛、痛苦、空痛、隐痛、窜痛、固定痛、掣痛的体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痛苦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痛苦的体现类型及临床意义5、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痹及乏力的体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6、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体现及其临床意义。

7、问睡觉:不寐与多寐的概念、体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8、问饮食与口味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体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及偏嗜食物等的体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成、口涩和口黏腻的体现特征与临床意义。

9、问二便粪便:便次、便质及排便感异常的体现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小便:尿次、尿量及排尿感异常的体现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0、问妇女例假:例假异常的体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体现及其临床意义。11、问男人:阳痿、阳强、遗精、早泄的体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1、问小儿:出世前后情況,避免接种史,感患病史,发病缘由。

(五)切诊1、脉象构成的原理,诊脉的临床意义。

2、脉诊的部位、办法和留心思项。

3、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

4、28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相兼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脉症的顺逆与从舍,7、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六)8纲辨证
1、阴阳(1)阴证和阳证的概念与临床体现。(2)阴虚证和阳虚证的概念、临床体现与证候分析。(3)亡阴证和亡阳证的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1)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2)表里同病、表里出入的体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4、寒热(1)寒证和热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2)寒热转化、寒热错杂、寒热真假的体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5、真假(1)虚证和实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2)真假转化、真假错杂、真假真假的体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七)病因辨证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概念、临床体现,证侯分析。(8)气血津液辨证1、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和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的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
2、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的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3、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療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

3、津液缺乏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痰证、饮证、水停证、内湿证的概念、的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

(九)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的病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阻暴脱证、心脉痹阻证、汗水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2、肺与大肠病的病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東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大肠混热证、肠燥津亏证、大肠虚寒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3、脾与胃病的病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4、肝与胆病的病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怒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5、肾与膀胱病的病证:肾精缺乏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6、脏腑兼证的概念: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牌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肺牌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怒火犯肺证、肝郁牌虚证、肝胃不好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体现和证候分析(十)其他辨证办法1、六经辨证:六经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体现与证侯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方法。2、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及其临床体现与证侯分析,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方法。3、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体现与证侯分析,焦病证的传变方法。

三、中药学1、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历代本草学的首要作用及其首要代表作。2、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联络,研讨道地药材的办法及意图;当令采会集药的意图与办法,中药编造的概念、意图和首要办法。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断定根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辅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要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缘由,以及使用有毒药物的留心思项。4、中药配伍的概念、意图与办法,配伍忌讳、妊娠用药忌讳、证候用药忌讳、服药时饮食忌讳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断定中药剂量的根据,中药汤剂的煎煮办法及服药的时刻与办法5、按成效分类各类药物的意义、功能特征、成效、习气证、配伍办法及运用留心。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成效、主看病证、常用配伍、用量用法、运用留心及类似功用辨别要害。(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決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重楼、土茯苓、熊胆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霜、牵牛子、京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5)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豆蔻。(6)利水渗混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草蘚,菌陈、金钱草、虎杖(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8)理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枳売、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棟子、薤白。(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10)驱虫药:使正人、苦楝皮、槟榔、雷丸。(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芝麻根,白及、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整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母、瓜蒌、胆南星、桔梗、竹茹,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款冬花、紫菀、白果。(14)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远志。(15)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16)开窍药:麝香、石菖蒲。(17)补虚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肉苁蓉、蛤蚧、冬虫夏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黄精、枸杞子、墨早莲、女贞子、龟甲、整甲。(18)收涩药:五味子、乌梅、诃子、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莲子、芡实、椿皮、桑螵蛸、海螵蛸。(19)涌吐药:常山。(20)攻毒杀虫止痒药:硫黄、雄黄、蟾酥、蛇床子。(21)拔毒化腐生肌药:红粉、炉甘石、硼砂。7、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成效、主看病证、用法用量、运用留心及类似功用辨别要害(1)解表药:藁本、辛夷、葱白,淡豆豉、浮萍。(2)清热药:淡竹叶、密蒙花,秦皮,穿心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大血藤、马勃、马齿苋、鸦胆子、漏芦、山慈姑、半边莲、紫草,银柴胡、胡黄连(3)泻下药:番泻叶、芦荟,郁李仁,商陆(4)祛风湿药:川乌、草乌、乌梢蛇、昆明山海業,雷公藤、络石藤、稀莶草、臭梧桐、桑枝、海桐皮、海风藤,狗脊。(5)化湿药:草豆蔻、草果(6)利水渗湿药:香加皮,海金沙、高蓄、地肤子、冬葵子、灯心草,珍珠草。(7)温里药:小苗香、荜麦、荜澄茄、胡椒。(8)理气药:柿蒂、荔枝核、、佛手、香橼、大腹皮、刀豆、梅花、玫瑰花、甘松(9)消食药:六神曲、麦芽、稻芽。(10)驱虫药:南瓜子、鹤草芽、榧子。(11)止血药:侧柏叶,棕榈炭、血余炭、紫珠叶,,炮姜、灶心土。(12)活血化瘀药:降香、银杏叶、月季花、苏木、天然铜、骨碎补、儿茶、刘寄奴、虻虫。(13)化痰止咳平喘药:皂荚,前胡、礞石、天竺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浮海石,马兜铃、胖大海、枇杷叶、洋金花。(14)安神药:首乌藤、合欢皮、灵芝。(15)平肝息风药:珍珠母、刺蒺藜、罗布麻叶,珍珠。(16)开窍药:龙脑、苏合香。(17)补虚药:白扁豆、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仙茅、益智仁、锁阳、沙苑子、核桃仁,龙眼肉,桑葚。
(18)收涩药:麻黄根,五倍子、禹余粮、石榴皮、器粟壳。(19)涌吐药:瓜蒂、胆矶。(20)攻毒杀虫止痒药:土荆皮、白矾、大蒜(21)拔毒化腐生肌药:砒石、铅丹、轻粉四、丹方学1、丹方和丹方学的概念。历代医家在丹方学方面的首要作用、奉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丹方与治法的联络。常用治法及其使用

3、“七方”、“十剂”、“8阵”的内容及实践意义。

4、丹方与药物的联络与差异5、配伍的意图。丹方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意义。“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辅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6、丹方改变运用的首要方法,各种改变的条件及其与功用、主治的联络7、常用剂型的功能特征及其适用规模。8、各类丹方的概念、习气规模、配伍规则、分类及使用留心思项。

9、下列丹方的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使用及留心思项。(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香苏散、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蕤汤。(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牌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3)宽和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道遥散、半夏泻心汤。(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整甲汤。(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著益气汤(《温热经纬》)(6)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8)补益剂:四正人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螺蛸散、固冲汤。(11)理气剂:柴胡舒肝散、半夏厚朴汤、瓜蒌薤自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露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失笑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橋皮竹茹汤。(12)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黄土汤。(13)治风剂: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4)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15)祛混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菌陈蒿汤、二妙散、连朴饮、8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16)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17)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术丸、健牌丸。

(19)驱虫剂:乌梅丸。10、下列丹方的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征(1)解表剂: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参苏饮、葱白七味饮。(2)泻下剂: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3)宽和剂:痛泻要方、当归芍药散(4)清热剂:栀子鼓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泻黄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整甲散、当归六黄汤。(5)祛暑剂:香薷散、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6)温里剂:吴茱萸汤、大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7)表里双解剂:石膏汤、五积散。(8)补益剂:人参蛤蚧散、8珍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虎潜丸、七宝美髯丸、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龟鹿二仙胶。(9)安神剂: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交泰丸。(10)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苏合香丸。(11)固涩剂: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易黄汤、清带汤。(12)理气剂: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四磨汤、加味乌药汤、橘核丸(13)理血剂: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丹参饮、大黄虫丸、十灰散、胶艾汤。

(14)治风剂: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胶鸡子黄汤、玉真散。

(15)治燥剂:桑杏汤、增液汤、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16)祛湿剂: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五皮散、草蘚辨明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17)祛痰剂:小半夏汤、止嗽散、三子养亲汤、滚痰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18)消导化积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整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

(19)驱虫剂:肥儿丸、化虫丸、布袋丸、砍木丸。

(20)其他:犀黄丸、透脓散(《外科正宗》)、小金丹。11、以上9、10两项所列丹方中有关丹方的比照分析及辨别使用。

五、中医内科学(一)畅谈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确诊学进行温习。

(二)各论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辯证要害、医治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避免调摄和临证备要。伤风、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郁证、癲狂、痫证、发呆、胃痛、痞满、吐逆、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累、鼓胀、头痛、昏厥、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活盗汗、虚劳、厥证、关格、瘿病。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则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4、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体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照辨别。(1)伤风与温病前期。(2)一般伤风与时行伤风。(3)风寒伤风与风寒咳嗽。(4)风热伤风与风热咳嗽(5)风热咳嗽与肺。(6)肺痈与肺痨。(7)哮证与喘证。(8)实喘与虚
2021中医归纳考研大纲(2021年中医国家线)插图
喘。(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致使不一样血证。

(14)相同处方,医治不一样血证。

(15)胸痹与诚心痛。(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神。(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昏厥。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征与辨证论治。

(26)致使昏倒的常见病证。

(27)以下列方药为主方医治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8)噎膈、反胃、梅核气、吐逆?

(29)呃逆与干呕、曖气

(30)泄泻与痢疾。

(31)干霍乱与腹痛。

(32)腹痛与疝气、肠痈。

(33)胃痛与诚心痛。

(34)急黄、胆黄、瘟黄。

(35)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6)积证与聚证。

(37)鼓胀与水肿。

5、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络(1)伤风与咳嗽。(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4)哮证与喘证。(5)咳嗽与喘证。(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7)肺胀与心悸、水肿。(8)胸痹与心悸。(9)心悸与不寐。(10)泄泻与痢疾。

(11)吐逆与反胃。(12)胁痛、黄疸、积累、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络与转化联络。

(13)鼓胀常见兼并症的诊治。

(14)淋证与癃闭。

(15)淋证、癃闭与水费。

(16)消渴与中风、胸痹。

(17)消渴的常见兼并症。

(18)头痛与昏厥。

(19)头痛、昏厥与中风

(20)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1)肺痨与虚劳。

(22)痹症与痿症(23)下列病证的调护特征: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吐逆等。5、下列医家医著关于内科医治的学术思维(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3)《证治汇补》论肺胀。(4)《景岳全书》论血证病机(5)《血证论》论治血四法。(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7)《金匮要略》论胸痹(8)《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机。(10)《医宗必读》论治泄九法。(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13)《金匮要略》论胸痹。(次序提前)(13)《医宗必读》关于积累分期论治。(14)《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昏厥的论说。(15)《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16)《外科正宗》论瘿病。(17)《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8)《内经》论痹证

六、针灸学(一)腧穴畅谈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2、腧穴的主治特征及主治规则。3。腧穴的定位办法。(二)经络腧穴各论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办法(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開、肩偶、迎香。(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频车、头维、下关、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4)足太阴牌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郡、神门、少府、少冲。(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晴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前、膈俞、肝俞、胆俞、牌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前、小肠俞、膀胱俞、次鬱、承扶、委阳、委中、膏育、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腺、然谷、太溪、新增:照海、复溜、阴谷、育俞。(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郡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新增:带脉、风市、阳陵泉、光亮、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腺、新增:承浆。(14)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6、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办法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宮、腰眼、十宣、8邪、四缝、二白、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三)刺灸法

1、毫针刺法(1)针刺前的预备:选择体位、消毒(2)进针法。(3)针刺的方向、视点、深度。(4)行针的根柢办法及辅佐办法(5)得气的体现及临床意义。(6)常用的单式补泻办法。(7)晕针、滞针、血脚、伤口性气胸、刺伤内脏等针刺异常情況的体现、处置及避免。(8)毫针刺法的留心思项。

2、灸法(1)灸法的品种。(2)灸法的作用。(3)癜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併灸、温文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的操作办法、适用规模。(4)灸法的留心思项。

3、拔罐法(1)拔罐法的作用及运用规模。(2)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的操作办法和适用规模。(3)拔罐法的留心思项。4、三棱针法的操作办法、适用规模及留心思项5、肌肤针法的操作办法、叩刺部位、适用规模及留心思项。6。电针的操作办法、适用规模及留心思项。

(四)针灸医治

1、医治畅谈(1)针灸医治作用。(2)针灸医治原则: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看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三因治宜(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治宜)的意义及临床使用。(3)针灸临床诊治特征。(4)处方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证选穴、对症选穴的概念及使用举例。(5)常用配穴办法:按部配穴(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支配配穴)、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的概念及临床使用。

(6)刺灸办法的选择。(7)特定穴的使用:五输穴、募穴、背前穴、原穴、络穴、8脉交会穴、8会穴、郡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构成、分布特征及临床使用。2、医治各论(1)内科病证中风、昏厥、头痛、面、面痛、伤风、咳嗽、哮喘、心悸、不寐、郁证、痫病、消渴、胁痛、胃蒲、腹痛、吐逆、泄泻、便秘、癃闭、痿证、痹证、腰痛、坐骨神经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头痛、面瘫、面痛、痿证、痹证、腰痛、坐骨神经痛的经络辨证。(2)妇科、儿科病证例假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帯下病、绝经前后诸症、缺乳、遗尿、留心力缺陷多动妨碍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3)肌肤科、外科、骨伤科病症瘾疹、湿疹、蛇串疮、神经性皮炎、痄腮、乳痈、扭伤、项痹、落枕、漏肩风、膝骨关节炎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扭伤、项痹、落枕、漏肩风、膝骨关节炎的经络辨证。(4)五官科病证目赤肿痛、近视、耳鸣耳聋、鼻渊、牙痛、咽喉肿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5)急症昏厥、虚脱、高热、抽搐、疼爱痛、胆痛苦、胆道蛔虫症、肾痛苦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七、临床医学人文精力(一)医学作业本质

1。医德标准的根柢内容。2。医学专业精力的三项根来历则及十项专业责任

(二)医患联络
1、医患联络的性质。

2、患者的权力和责任。

3、医生的权力和责任。

4、医患交流的根来历则、内容与办法。

(三)临床道德1、临床医疗的道德原则及使用。

2、临床实验的道德原则及使用。

(四)清洁法令法规
1、《中我国公民共和国执业医生法》

2、《中我国公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3、《医疗事端处置规则》
(上载今后排版有些疑问,需要的可以留言,给你发pdf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