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11名研究生被处分涉婚外情、无故离校等!大学的担当应在违纪…(清华大学研学旅行活动)缩略图


清华大学11名研究生被处分涉婚外情、无故离校等!大学的担当应在违纪…(清华大学研学旅行活动)

清华大学的一份处分公告火了。公告对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期间,违纪的11名研究生进行了处分公告。这些违纪行为包括:无故离校5天(不记法定节假日)、婚外情、殴打恋爱对象、学术不端、偷窥异性入厕、殴打工作人员等等。校方对违纪研究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最轻为警告,最重为开除学籍。
在精英高校“人设”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很少愿意将自身的负面诉诸外界。人们感叹“清华大学也有这种人”,暗含了一个基本问题:中国的所有高校,面临的是同样的国民性问题。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普通人隐藏着丑陋的内在,环境塑造我们的行为。高校的价值,就是提供一套规训机制,来规制人性的弱点,避免丛林法则的流行。高校,作为人一生受教育旅程的最后一站,也是最精英的一站,如清华等顶尖高校只是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显得更成熟而已。成熟不等于成功,只要分数这根指挥棒还在,重知识、轻人格养成,依然是整个高校的通病。
清华公告里谈及的那些违纪,打破人们的高预期值。人品与学识,当然可以割裂开来,所以才反复讲“素质教育”,而“德智体美劳”中,是“德”排在第一位。不过,清华高材生不能免于种种不堪的违纪恶行,这让人自然地衍生出疑问:大学如何育人?

大学育人功能的失效,不只表现为公告中的道德败坏。著名学者钱理群,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形容部分名校高材生,他们可能不会做出偷窥异性入厕之事,但会呈现出自负自私的一面。而这群精英对社会规则、法律条文的熟稔,既可能让他们更加自律,也可能让其运用自身的学识,来钻法律规则的漏洞套利。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最近谈到,“当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时,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问题”。担忧是否多虑撇开不谈,重要的是,它说明精英永远是最能左右社会运作的群体。
社会需要精英来管理,但精英作恶起来,比普通人危害要大太多。遗憾的是,在
清华大学11名研究生被处分涉婚外情、无故离校等!大学的担当应在违纪…(清华大学研学旅行活动)插图
分数压倒一切的教育氛围之下,很多问题无法加以辨别。从小学到大学,沿着分数这条线,独立人格和社会关怀之养成,由于不可量化,不是教育政绩的一部分,当然处于被体系边缘的地位。高分低能,高知识低素养成了分数指挥棒催生的两个苦果。这是在清华公告之外,我们应看清楚的局面。

围绕许知远和马东的讨论中,知识精英的困境挥之难去。我们对受教育水平高的群体抱有更高的道德期待,因为身居社会顶层的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规则制定者。但必须得承认,那种有社会关怀和独立人格的精英群体,变得日益稀缺。在殴打恋爱对象、学术不端之外,背书站台屡见不鲜,底层代言人处于缺位状态,高知群体的贡献度,并没有如人所愿,同时在对法律规章、道德伦理的僭越上,他们以不堪的违纪形式,表现出了泯然众人的一面。
用几个学生的违纪,去推导出顶尖 的问题,这种逻辑并不妥当。但在某种程度上,知识精英们的表现达不到社会预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晒出违纪公告的同时,清华在内的所有高校都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的育人机制,为何在他们身上失效了?中国的高材生精英,距离“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格养成目的,还有多远?
内容来源:光明网评论员文章
本期编辑:张永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