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不觉孩子的优秀竟是一场噩梦小磊保姆考博考研_网易订阅(浑然不觉是褒义词吗)缩略图


…浑然不觉孩子的优秀竟是一场噩梦小磊保姆考博考研_网易订阅(浑然不觉是褒义词吗)

“我儿子又打算在俄罗斯考博。眼看都快30的人了,工作还没找落……”
哈尔滨的姜姨已经退休两年了,每月的退休金只有3000元钱。三年前,儿子小磊大学毕业没有找工作,而是提出去俄罗斯读硕士。
孩子追求上进是好事儿,满心欢喜的姜姨,拿出了所有家底。
好不容易盼到小磊读完硕士,姜姨觉得这回可以轻松一下了,可儿子却又提出要读博。
这让姜姨有些为难了。毕竟3000元钱的退休金,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每年12万的留学费用。
所以,每次提起儿子,姜姨都是长吁短叹。

忍心让母亲背负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负担,这个小磊真的是想在俄罗斯读书上进吗?

换个国家打游戏型啃老
身在俄罗斯的张健是姜姨的朋友,他非常清楚小磊的情况,但他不便向姜姨点破,只安慰她有时间找小磊谈谈。
其实,张健很想说,考博,对小磊来说谈何容易?
之前,张健曾去看过小磊几次,知道他留学这三年,不是翘课打游戏,就是在莫斯科周边闲逛,要么去贝加尔湖和圣彼得堡找朋友吃喝玩乐。
他在俄罗斯名义上是留学,实际上是换了个国家啃老而已。
虽说身在俄罗斯,小磊的俄语水平比出国前还烂。因为挂科,两年的硕士小磊用了三年才毕业,继续考博纯粹就是逃避回国找工作的借口。
原来,研究生毕业前,小磊了就解到,国内职场内卷得太厉害,海归不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且待遇跟国内985/211大学毕业生相比,也毫无优势。

根据《2022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海归的平均税前月薪是10996元,只比国内毕业生高出2276元。
这跟小磊的心理预期差太远了。所以,他干脆打算继续考博。
可小磊忘了算一笔账。留学三年,已经花去了母亲的全部家底36万,需要工作13年才能赚回来。
如果继续考博读博,至少还得3年,还要再花36万,又需要工作13年才能赚回来。
这样下来,像姜姨这样的工薪阶层家长,说不定还得卖房子才能供得起他,这不是因留学致贫嘛。
相比之下,俄罗斯留学费用还算低的,很多送孩子去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的家长,每年被35万-70万的留学费用,搞得几乎要窒息。
毕竟,四年本科下来,动辄百万;本硕连读五年下来,至少也要两百万。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为数不少的家长,甚至会卖房来满足孩子留学的要求。
其实,家长们所不知道的是,很多孩子为了打造学霸人设,美其名曰留学,实则是换个国家打游戏啃老。
在学历上打怪升级没错,错的是,假留学之名,行啃老之实。

慢就业型啃老
除了留学生宁愿延长留学时间,也不回国就业,国内就业形势的内卷,还影响到了一批国内大学毕业生,而他们采用的办法之一就是慢就业。
慢就业指的是毕业后不着急就业,而是以考研、考公、考资格证为借口,继续向家里伸手要钱,从而达到逃避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目的。

江西电视台《金牌调解》节目中,就曾报道过一个山东女孩儿的故事。
这个女孩儿叫小张,她大学毕业后在家连续考研4年,既没出过门,也没接触过社会,更没找过工作。
父亲劝小张尽快走入社会,找份工作。但小张却把父亲怼了回去:“你们又不是供不起我!”
为了能继续考研,小张曾以服毒相逼。无奈之下,父亲只得请栏目组的专业调解员来开导女儿。

父亲诉求就是:女儿至少得接触社会,不追求赚大钱,哪怕打零工也行,反正不能窝家里逃避社会竞争,成为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社恐。
其实,小张父亲的担忧并不是凭空揣测。就在第一年考研失败后,父亲就 小张找了一份补习机构辅导老师的工作。
与社会脱节的小张,完全无法适应职场的竞争。由于处理不好学生间的矛盾,也无法与家长顺畅沟通,几天就被机构劝退了。
小张天真地以为,只要考研考博专心搞学问,就可以远离人际关系和社会竞争,所以小张坚持全职考研。
但看到小张连续4年的考研失败后,父母彻底绝望了。

而毕业后像小张一样,加入了考研考公慢就业大军的学生越来越多。
据统计,2022年全国1076万大学毕业生中,就有457万(42%)的人选择考研,而录取率却不到30%。在落榜的考生里,不乏跟小张一样考了n次的人,更有为数不少的人交了白卷。
而考公务员的数据也触目惊心。2022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总数高达212.3万,而实际被录取的仅有3.12万,录取率低至1.47%。

这些数据表明,对录取率和考试结果,考生们并没有事先做好充分的了解和预测。
…浑然不觉孩子的优秀竟是一场噩梦小磊保姆考博考研_网易订阅(浑然不觉是褒义词吗)插图
他们更没有做好符合实际的人生规划。
看似努力的他们,年复一年地战斗在各类考场。父母以他们追求上进为荣,他们却打着努力的口号消费着父母的辛劳。
真正的努力,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蛮干,而是事先做好符合实际的人生规划。
追求上进没错,错的是,假努力之名、行啃老之实。

全职儿女式啃老
像小张这样的慢就业人群,在家里蹲久了,就会演变成“全职儿女”。
“全职儿女”,就是一种全脱产、寄生在父母家里的年轻群体。

江西电视台《金牌调解》节目,曾接受过一位妈妈的委托,要求调解人说服儿子小邹出去找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做一个只知道沉迷于网络的全职儿女。
小邹从兽医专业大专毕业后,就一直没有找工作,每天都窝在家里上网。妈妈没办法,只好让女儿给小邹在浙江找份工作。
可小邹报到后只上了一个月的班,就因迟到多次被炒掉了。
原来,由于小邹经常熬夜上网,每天早上8点半以后才起床,等他慢悠悠赶到公司,同事已经工作一个多小时了。
最离谱的一次,小邹从公司预支了200元钱去网吧熬了个通宵,第二天就翘班了。当天,他就收到了辞退通知。
小邹觉得丢了姐姐的脸,于是就回了老家。在老家,妈妈在宾馆里给小邹找了份工作,本希望他能坚持下去的。结果,他只上了两个月的班,又因迟到旷工被老板炒了鱿鱼。
之后,小邹干脆回家做起了全职儿女。
吴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要求儿子小邹到自己的工地去干活。可没干几天,小邹就以诈晕的方式拒绝再去工地。

小邹对调解人说:“最起码我还读过书呀,我为什么要在工地上干这种活?”
“是啊,靠脑力能吃饭的人,干吗要靠体力呢?”虽然小邹的话看似挺在理的,不过调解人还是建议小邹能脚踏实地找一份能胜任的工作,先建立职场自信。
其实,我们身边像小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自己如果没读过书,就可以找份普通的工作干,可他们偏偏受过高等教育!
其实,接受自己的平凡和普通并不难。找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打牢基础再升级打怪,也是每一个新职场人的必经之路。
奈何从小没吃过苦的他们,或碍于面子,或眼高手低,反正不能放下身段,最终高不成低不就的,把自己活成了全职儿女。

追求卓越没错,错的是,把啃老当成了职业。

啃老的罪魁祸首——“浆糊逻辑”
其实,新型啃老已经不是个案了。
数据表明,中国有65%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啃老”,22到38岁之间的年轻人有30%在啃老。
他们啃老时间长短不一。一半以上的80后“啃老”短则一年,长则五年;六成的90后“啃老”长达五年以上。
近几年,百度上甚至出现了“啃老吧”。里面的啃老族自称“蹲子”,他们不仅互相抱团取暖,还标榜自己以最低的消费在家吃喝,啃不死自己的父母。
甚至还有人说,啃老不违法,别人说什么都没用。

这些啃老家庭的儿女与父母之间,很大程度上存在“我的事=你的事”和“你的事=我的事”的现象,这是一种你我不分的混淆状态。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把这种人际关系中的混淆状态称为“浆糊逻辑”。
儿女会把自己成年后的一切花费,理所应当地推给家长。
而父母则把儿女成年后的需求,责无旁贷地揽过来变成自己的负担和烦恼。
其实,要想解决“浆糊逻辑”带来的烦恼,就得搞好课题分离。

规划好人生,做到自食其力,是儿女的课题。而父母的课题,只是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而已。
父母心甘情愿掏光棺材本来支持儿女啃老,不仅是一种“浆糊逻辑”,更是剥夺了儿女独立的机会。
其实,解决啃老问题也不难。
近几年来,“高学历低就业”也在慢慢兴起。985/211的毕业生中,不乏一些能放下身段去卷烟厂当工人的、去做物流快递的、去做房屋中介的,甚至还有海归研究生回国后做保姆的。
有一位叫nimo的女生,从日本研究生毕业后,就在北京做起了住家保姆。
父母起初觉得女儿这么做浪费了18年的寒窗,但nimo对这份工作却非常满意。不仅一毕业就有每月1万5的工资拿,还在大别墅里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在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后,nimo的父母最终也理解了女儿的选择。

“高学历低就业”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从业者“高要求”的体现。毕竟,智慧农业都已经用无人机播种、施肥、喷洒农药了。
其实,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能创造和发挥价值,就值得被全社会尊敬,父母更应该支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句话非常好:“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
当你做好人生规划,为自己的课题负责,你终将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一切,而不是靠年迈的父母。
共勉!
参考资料:
《中国啃老族是怎样炼成的》
《2022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作者】:糖豆儿
【责任编辑】:池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