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人物郭迪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_科研_研究生_进行(郭迪康书画)缩略图


国奖人物郭迪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_科研_研究生_进行(郭迪康书画)

原标题:国奖人物 | 郭迪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郭迪帆

2019级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2021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担任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sci/ssci, jcr q1)

《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 risk》(sci, jcr q2) 审稿人

硕士期间成绩位列 专业第一

发表 4篇sci/ssci论文、 2篇cssci论文

1篇英文会议论文

入围5场国际学术会议、11场国内学术论坛并作报告

会议获奖5项

心系科研

本科就读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郭迪帆,在软件和硬件结合的课设和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开阔了视野、拥有了知识储备,收获了科学研究的快乐。从那时起,郭迪帆便萌生了要继续学习、继续做研究的想法。

对于郭迪帆来说,从工科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跨考困难重重。面对一本又一本陌生的专业书,郭迪帆跨越了无数的障碍,多少个挑灯夜读的日子,全凭一腔热血得以坚持,最终他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南京师范大学。

来到南师读研,科研的梦想获得了茁壮成长的土壤;学在新传学院,这颗种子得到了破土而出的力量;选择高昊导师,这颗种子拥有了开枝散叶的希望。

郭迪帆的硕士导师——高昊副教授,在开学的第一周便问他:“以后你想工作还是想搞科研?”郭迪帆同学立即给出了他的答案:“我想读博,以后继续搞科研。”“好的,那我以后就在学术方面重点培养你,但是搞学问必须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准备。”高老师的回应让郭迪帆吃了一颗定心丸,但这也同样是一记警醒。从那时起,郭迪帆便做好了搞科
国奖人物郭迪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_科研_研究生_进行(郭迪康书画)插图
研短期不出成果、写文章遇难题要不断钻研的心理准备。在自习室融洽的学习氛围里,怀着不负师恩的信念,他埋头科研,为培育出科研成果而深耕厚植。工作日的白天,新传学院研究生自习室里总有他学习的身影,自习室内灯光明亮,冷板凳也成了久坐无妨的靠背椅。

入学没多久,郭迪帆便发现自己以前学习的都是底层代码,可能在文本分析方面用处不大,如果不及时补救,这将会成为他科研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导师也发现了这点,建议郭迪帆学习python代码,spss、gephi等人文社科常用的软件。在刻苦自学的过程中,郭迪帆常常向导师请教,在能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软件之后,他也逐渐发现了自己在量化研究方面的特长。导师的关注和栽培,使得郭迪帆进行科研工作的愿望获得了实现的信心和机会,坚定了他在科研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进的决心。

厚积薄发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破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出于兴趣爱好和科研的需要,郭迪帆手不释卷,无论是传播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统计学,郭迪帆都广为涉猎。根据导师的建议,他购买了大量书籍:有入门相关学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入门》,有充满学术趣味且有利于深入解读理论的《传承与断裂》和《疯癫与文明》,有用于及时查阅的《传播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等。丰富的阅读体验开拓了郭迪帆的学术视野,在他看来,新闻传播学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正是他为之沉醉并乐在其中的原因。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新闻传播学与多个学科进行碰撞和吸收,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但也使得这门学科充满了新鲜的名词和理论。外语并不是郭迪帆的强项,在阅读外文文献时,他不得不借助翻译平台,这也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种种障碍,郭迪帆仍然绝不放过任何知识点,若遇到方法原理、操作过程、核心概念看不懂,一定要第一时间找同类文献进行补充解释。郭迪帆努力学习跨学科知识,练习各类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为他正式开展科研任务、撰写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次见刊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郭迪凡的导师高昊老师突发奇想:“日本图书馆一贯重视纸质阅读,在疫情期间他们要怎么应对呢?”这个问题使得郭迪凡非常兴奋,他和导师对此进行了头脑风暴,一起搜集材料,惊喜地发现日本图书馆在应对新冠方面策略清晰、做法新颖。郭迪帆和导师一起合作,2020年10月开始写作,仅仅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便顺利成稿。

“在一个独立研究中,撰写文章主体的时间往往不是最长的,一些细枝末节的格式和排版才费工夫。”写完初稿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怀着对学术事业的尊敬,郭迪帆精益求精,不断对文章进行打磨。郭迪帆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关注科研各个环节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无论是遣词造句的严谨性,还是引用他人文献时标注的规范性,他都下足了功夫,绝不容许一丝一毫的马虎。直到投稿前一天,他还在检查词语拼写、标点符号、参考文献格式、字体图片格式等细节问题。

拿着这篇倾注了心血的论文,郭迪帆开始了四处投稿。发表之前,他惴惴不安,然而在连续遭遇两个c刊的拒稿之后,郭迪帆冷静了下来:自己是否高估了自己的文章,要不投一投层次低一些的期刊呢?在和导师沟通之后,郭迪帆想,既然自己扎实认真地付出了时间和经历,那么不如耐心地等一等,或许会有好的结果吧。

在第三次投稿后,郭迪帆依然每天都会看期刊官网的投稿进度条。看着自己的论文进外审了,进终审了,每往下走一步都难以抑制地多一分期待,这些期待都在发表时转化为充满激动和喜悦的那句呐喊:“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一切都是那么的出乎意料又顺理成章,这篇《日本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及启示》被期刊直接全文录用,次年2月见刊。

写在最后

就 生涯郭迪帆分享了一些他自己的想法:

q1:如何在目前的工作或研究没有显著成效的时候自我调整?是否有倦怠期?如果有的话,如何克服并继续坚持下去呢?

a1:文章写作和发表过程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如果是写作中遇到瓶颈,我一般会和我的导师或同门进行交流,那些和我思考角度或逻辑顺序不一样的人,往往可以给我很多建设性建议;在发表中遭遇拒稿或长时间未回复是常态,被拒稿一般只能改投,如果有收到杂志社给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可以根据意见进行适当修改。在写完一篇文章或遭遇写作困境时我会感到倦怠,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种时候我一般会转移注意力,先休息两天或先做其他研究,然后再继续之前的研究工作,可能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q2: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历,给学弟学妹一些建议吗?

a2:就我的经历来说,大家有必要尽早明确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如果想去国企、考编、考公、高校辅导员等,要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担任学生干部;如果想去私企,要尽早去实习、刷简历,尽量去头部大厂,大公司好岗位哪怕实习工资不高也要抢着去;如果想读博或去高校当老师,要多写论文,期刊投稿周期都很长,写完一篇马上投出去并开始写下一篇。当然,学校的学业需要认真对待,所有的实习和科研都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去做的事情。我认为以结果为导向,是一种效率很高的工作模式,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在前行的路上

信念是指引我们的太阳

坚毅、自信、勇气、细心……

这些宝贵品质是璀璨的宝石

也是我们头顶熠熠生辉的星光

在光的照耀下

我们踏步向前,一展宏图

定能水到渠成,实现梦想

end

文案 | 韩茂修

编辑 | 王遥

预览助理 | 陈依婷

责编 | 杜心怡

审核 | 仲腾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92